大多數人不管是初次看到或聽到『基國派』這個名字,都會直覺以為它是那一個教派的稱呼,事實上『基國派』是一個地名,它是位於離桃園復興鄉三民村約3公里,一個標高約340公尺的泰雅族人所居住,稱為『TUBA』(讀法阿)部落的地方,基國派是由日據時代日文發音,音譯為中文,所以『TUBA』(讀法阿)就是基國派,在基國派這地方的這座老教堂稱為『基國派老教堂』,這麽詳細的來說明『基國派』這三個字,應該很清楚了。
「基國派老教堂」的入口搭建竹製的牌樓,有濃濃的原住民風味,入口處也放置了三座杵臼做為裝飾, 招牌寫著「基國派老教堂文化會館」。進入後,走過一、二十公尺的斜坡道,就來到了「基國派老教堂」。 老教堂四周的草坪經過整理,環境清雅,原本破舊的老教堂經過整修,終於獲得重生。
基督教是當地泰雅族人的主要信仰。「基國派老教堂」最初建於民國五十二年(1963年),由孫雅各牧師、 陳忠輝牧師、美國青年軍等籌措經費,黃榮泉牧師設計,當時動員了全村居民一起同心協力從蝙蝠洞附近 搬運石塊,以一塊塊石頭堆砌起這座教堂。教堂在遼闊的台地上,顯得小巧玲瓏而精緻,入口採方、圓 交疊的形式,象徵著「通往天堂之鑰」,而立面的弧形曲線則象徵「雲端」,教堂典雅而古樸優美,因而被文建會 評選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。
基國派老教堂的石材,是取材自附近〝蝙蝠洞〞的石頭。本來興建之初,孫雅各牧師派了幾位部落年青族人到金山、淡水一帶去學打石工作,但因這工作實在太粗重、太辛苦了,結果沒多久就跑回來了。後來就請打石師父到部落,在蝙蝠洞附近溪邊採砂岩,打石,由族人同心協力搬運,而沙子、水泥,是在3公里外的北橫三民街上,由部落小朋友放學後,順路一袋袋背回來的。所以這座教堂是全部落的人(也有鄰近部落人幫忙),用汗水,同心協力,共同参與建造的,它們每個人都参與教堂的建造,因這座教堂興建凝聚了泰雅族人的向心力,團結合作,難怪至今,部落人仍這麽的珍惜它。
當年信徒提供這塊私人土地以供興建教堂。幾年前,教堂空間不敷使用,於是教會另覓地點,於更上方處, 興建了一棟新的教堂。新教堂完工後,舊教堂便漸漸荒廢了。
後來,土地產權移轉,新地主打算拆除舊 教堂,將土地另作它用,這才引起地方文化人士及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的關注。於是在文化局的奔走努力下,這棟教堂 終於逃脫了被拆除的命運。政府撥款補助,加以整修以做為地方文化會館,以傳承泰雅族文化。教堂經過重修,於去 年(民國九十三年,2004年)十二月二十五日耶誕節時落成開幕。
基國派老教堂文化館:桃園復興鄉三民村基國派101號。
交通資訊:
客運:桃園客運桃園往大溪線終點站下車,轉搭大溪往蝙蝠洞線,在蝙蝠洞站下車。
開車:國道三號自大溪交流道下,經過大溪往慈湖復興方向,走台7省道,左轉往蝙蝠洞方向,約25分鐘車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