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浦小鎮沉澱六、七百年的人文歷史,是金門政治和經濟的首善之區;豐富的文化古蹟有說不完的過往傳奇,閩南文化、僑鄉文化及戰地文化的時代縮影,穿梭這座城市街道帶您走過歷史的長廊。
河、海、港、市的優良地理環境位置,交織成動人的生命樂章,倘佯在湖光山色的大自然,或者放鬆心情親近大海,賞鳥逐浪在這裡都已經不算奢侈的人生享受。
地址:金城鎮北門里浯江街53號
原為明萬曆年間才子許獬讀書之所,昔稱"叢青軒",清康熙21年(1682年)總兵陳龍遷治後浦,便將此軒改建為總兵署衙,保留至今,為台閩地區碩果僅存的總兵署衙,列為三級古蹟。院內共有一堂二房四廳,佔地頗廣,其大廳右側及前方分別植有一棵木棉及古榕,樹齡皆已近百。
地址:金城鎮珠浦北路
將軍第是清朝末年被誥授為武顯將軍的盧成金之府第。盧成金字維麗,號芬亭,生於道光二年,卒於光緒二十年。幼年家貧,稍長乃投身軍旅,隨船搜捕海盜有功,不久即拔額外外委。
咸豐同治年間,成金先是參與平定竄佔廈門的小刀會匪,激戰於中港和金龜尾,燬匪船殆盡,很快即進剿廈門克復後搜捕餘黨,以積功補提標後營把總,建功無數。
地址:金城鎮東門里珠浦東路43號前
建於清道光16年(1836年),為縣定古蹟,從浯江新莊對面窄巷進入就可找到。魁樓供奉北斗七星之首的魁星,魁星主文運,是古代文人敬奉的神祇之一,參加科舉的士子莫不虔心膜拜。奎閣是一座六角形的雙層閣樓,建築特色為檐柱迴廊、重檐攢尖,造形優美簡潔,有著泉州晉江派的傳統風格。
地址:金城鎮珠浦東路44號
與魁星樓比鄰而居的陳詩吟洋樓,為金沙高坑鄉僑陳詩吟所建,為後浦洋樓群的代表作。洋樓移植英國新文藝復興風格,樓高二層,格局壯闊華美,前樓有俗稱"出龜"的外廊,立面塑有雙龍、花草等圖案,簷下及柱頭布滿鷹、象、花草、吹鼓手等泥塑,華洋混合,充滿異國情調。可惜洋樓未完成,陳氏即因病逝世,其後人亦因戰事走避他鄉,為洋樓增添一段悵惘的色彩。
地址:金城鎮東門里自強街
即金城鎮東門里自強街,民國13年由金門商會會長傅錫琪集資興建,街貌兼具日本大正風格與洋樓之美。街道兩旁皆為二進店屋,第一進為洋樓,第二進為閩南式建築,外觀整齊、古典雅致,為金門最具特色的老街;近年來,老街進駐不少如情調餐廳、個性酒吧、特產商行等店家,夜裡並有華美的燈海點綴其間,呈現一股熱絡歡娛的新氣象。
地址:金城鎮光前路
金門人稱為浯島城隍或後浦城隍,創建於清嘉慶18年(1813年),其間幾經修建,今日面貌係民國87年重新翻建,雖然古意盡失,卻更加恢宏氣派。金門共有三座城隍廟,分別位於田浦、金城及金門城;金城的城隍爺是清總兵陳龍率軍移駐時,從金門城請來的,每年農曆4月12日的"浯島城隍繞境",是金門境內最盛大的廟會活動,熱鬧非凡。
地址:金城鎮東門里莒光路一段觀音亭旁
建於清嘉慶17年(1812年),係旌表平寇大將邱良功之母貞孝守節的事蹟而設,為國定古蹟。牌坊由墨綠色的青斗石和泉州白石雕鑿而成,造型雄偉,雕飾繁多,是台閩地區現存牌坊中最華麗壯觀的一座;柱腳的石獅中有一尊被奉為"石獅仙姑"的彩衣母獅,傳說是邱母許氏的化身,被當地居民視為守護神。
地址:金城鎮珠浦北路36號
浯江書院為昔日金門四大書院中碩果僅存的一座,建於清乾隆45年(1780年),書院中庭為講堂,後進設朱子祠,祠中留存了朱子學規及褒揚歷代鄉賢的匾額。書院中僅朱子祠與講堂尚留古式建築形制,古風猶存,朱子祠列屬國定古蹟。
地址:金城鎮莒光路2號
與節孝坊比鄰而立,俗稱觀音亭,主祀觀音大士,創建於唐德宗貞元年間,於元、明兩朝幾度廢廟重建,現在規模則是民國76年所奠立。相傳清道光年間,附近發生大火並波及廟宇,寺中突然湧出清泉將火澆滅,鄉民咸認係神明顯靈救災,便集資重修寺宇,並改為今名。
地址:金城鎮西海路5號
當地人稱"大媽祖宮",與金城市區的南門天后宮、料羅的順濟宮同為金門三大媽祖廟。天后宮建廟已有300多年歷史,香火鼎盛,廟體經咼多次整建,而有現今華麗、恢弘的氣勢、殿內主奉大媽祖與三媽祖,並從大陸湄州迎來二媽祖奉祀,每年農曆3月媽祖生,金門境內11座媽祖廟並聯合舉行熱鬧的媽祖遶境、巡安活動。
地址:金城鎮民族路214 號
建於1915年左右,許允選原從事建材買賣,往返金廈兩地,許宅原預計建屋3層,但許氏家廟建於其後,依習俗不可高於其高度,所以僅於前落部分有二疊樓,且總高度低於許氏家廟,因此由外觀可見疊樓部分明顯低矮。
建物正面明顯受到傳統建築風水上的制約,如主屋露齒與咬劍的禁忌,高度也沒有超過後方許氏家廟,紅磚砌築的外廊,典雅樸素,內部的小木作格扇與鎏金彩繪相當細緻,且保存不少清代太師椅,為傳統建築生活化的最佳典範。
地址:金城鎮中興路
相傳古時有位老太太自北京請來一尊玄天上帝神像,路過此地時暫歇一宿,沒想到次晨竟然發現神像牢牢釘在地上,鄉民認為這是神的旨意,遂集資興建北鎮廟。北鎮廟雖不算宏偉,但古趣盎然的牆面石雕,述說著廟宇的古老,值得細細品味。
翟山坑道
翟山坑道是金門戰備工事的偉大傑作與歷史見證。位於古崗東南方,緊鄰海岸的小艇坑道是八二三炮戰之後,因應兩岸軍事緊張,於民國50年開挖的,主要供登陸小艇泛水回轉運補使用,工程費時五年。
工事可分坑道及水道兩部分,坑道全長約101公尺,寬約6公尺,高約3.5公尺,水道A字型,總長約357公尺,寬約11.5公尺,高約8公尺,可容納小艇42艘─坑道壁上繪有小艇停舶號碼。
原隸屬於海軍的翟山坑道是金門旅遊千萬不可錯過的景點,翟山坑道是由人工穿鑿而成,坑內終年陰暗潮濕,據說當年固守的士兵,還需每天將棉被拿到外頭去曬太陽,將水擰乾,要不然晚上可就要濕冷一整晚。翟山坑道的地質正因花崗岩特別堅硬,所以軍事安全性高,可以讓眾多機械小艇在關鍵時刻躲避炮擊,但也相對地開山鑿洞的地下工程愈加艱鉅,氣勢雄偉媲美擎天廳,坑道內寒風冷冷、坑道外陣陣海浪依舊澎湃,少了當年操兵推演、雄壯威武呼著口號的軍人,徒留坑道冰冷悽悽見證過往歷史。
水頭古厝
水頭,是金管處古厝民宿的大本營,地處金門西南隅,因地近港口而發展成富庶的多姓村,聚落內有水頭黃集美祖厝、黃文川祖厝、黃百萬宅、蔡開國宅等9幢古厝民宿,儼然成為「民宿村」。
俗諺「有水頭富,無水頭厝」,是當地人介紹水頭的開場白,簡單一句話點出水頭傳統建築與洋樓群的多與美,金門建築縮影於一地,聚落依山而建,呈現長形分布,紅瓦、石牆、燕尾屋脊與洋樓,構成美麗的天際線。
莒光樓
坐落於金城鎮南郊丘頂,民國四十二年秋天興建完成的<莒光樓>,係金門最具知名度的建築,由水泥和石塊混合建成的仿宮殿式樓體,共有三層,飛簷畫棟,氣勢極其開闊雄偉。